2021-06-28 16:56:08
注意用药时间的控制。由于老年人的组织器官功能减弱,内脏器官的解毒代谢功能受损,体内药物浓度增加,容易造成蓄积,所以避免长期使用蓄积作用的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和安眠药更为重要。
可调节的生活习惯。药物治疗是疾病患者必不可少的因素,但调整生活习惯也可以改变或预防疾病。比如失眠的人,有时候不吃安眠药,需要调整生活方式。
技巧
但有些中草药毒性很大,经常因使用不当导致中毒死亡。所以在使用有毒的中草药时,一定要严格遵医嘱。
根据老年人代谢下降、反应慢的生理特点,老年人最好中西医结合。对于急性病,西医可以治标,使病情迅速得到控制,再用中医调理,有利于治本;对于慢性病,中医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按照传统观念,中药比西药副作用小,老人用中药治疗更温和。
方式应该是偏的而不是西方的
老年人不宜长期使用泻药。大多数老年人腹肌无力,肠蠕动减少,容易出现功能性便秘。长期服用泻药可能会出现结肠痉挛,钙和维生素可能会丢失,这也是老年人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发生了许多变化,因此药物进入体内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技巧
因为疗程越长,越容易出现药物蓄积中毒,有时还会成瘾和耐药。泻药、利尿剂可引起严重的低钾血症;长期服用安眠药会导致依赖等。因此,老年人的用药疗程应根据病情和医嘱合理缩短。
老年人肾功能下降,肾血流量减少,药物和代谢物的滤过率降低。所以老年人存在药物排泄障碍,尤其是肾功能下降的老年人。使用肾脏排泄的药物时,一定要注意减量,慎用,甚至禁用。
治疗应该是短期的,而不是长期的
老年人使用的药物品种越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越多。比如阿司匹林联合激素类药物可以诱发溃疡出血。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多种药物容易引起过度服用、缺失、误服或忘记服用。所以药物不超过3-4种。
警惕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一般老年人容易出现异常症状的药物有止痛剂、强心剂、抗关节炎药、利尿剂、降压药、抗生素等。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必要时应立即停药,严重者应及时治疗。
技巧
另外要注意非药物治疗,这仍然是有效的基础治疗。如早期糖尿病,可采用饮食疗法;轻度高血压可以通过限钠、运动、减肥来治疗;便秘的老年人可以多吃粗纤维食物。
当药物种类超过5种时,要考虑是否都是必需药物,以及依从性和药物不良反应。任何疗效不确切、耐受性差、不遵医嘱服用的药物均可考虑停用;如果病情危重,需要使用多种药物,在病情稳定后仍应遵循五种或五种以下药物的原则。
老年人不能同时使用5种以上的药物。据统计,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6 ~ 10%、11 ~ 15%、25%和16 ~ 20%。由于多种疾病并存,老年人经常使用多种药物,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导致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品种应该少而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小剂量并不总是一样的,可以是刚开始的小剂量,也可以是维持治疗的小剂量,主要是r
使用时应采用小剂量的原则。此外,老年人的老龄化,病理损伤程度的不同,平时用药量的不同,使得个体差异特别突出,尤其是老年人。目前没有相关规则可循。为了安全起见,老年人只能采用小剂量的原则,这是保证健康和维持治疗的重要策略。
对于老年人来说,除了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消化酶外,其他所有药物的用量都要低于成人。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白蛋白减少,脂肪组织增多,如果使用成人剂量,可能会出现较高的血药浓度,增加药效和毒副作用。
一般来说,对于60 ~ 80岁的人,剂量应为成人的3/4
~4/5;超过80岁者,用药量为成人量的1/2。药物经口服后,由肠道分解和吸收,因老年人吸收功能下降,常发生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加上老年人由于肝脏供血的减少,吸烟等使药物的代谢发生变化。老年人的肾排泄能力都有下降,使药物分解变慢,体内蓄积增加,易产生毒副反应。因此,老年人用药剂量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小。
剂量 宜小不宜大
老年人往往同时患多种慢性疾病,因而用药量及种类比青、壮年患者要多。 由于存在生理、社会、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药物的不良反应随年龄而增加,药物的衰用和滥用及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为保障健康,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了解一些用药原则及有关药物的作用机理等。
近段时间,出现“刺五加”、“痔血胶囊”等“用药”事件,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同时,也再次警示:用药不可忽视。
核心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