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孩子?
2021-02-28 10:01:34 来源 : 医爱健康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孩子?
“医生,也许你不记得我是谁了。”一个年轻女孩走进诊所。“我要去另一个地方上大学。今天我是来说谢谢的。”早上,一些疲惫的大脑在门诊快速运转,一下子就活了过来。那是我三年前看到的一个病人,印象很深。我记得那是一个下雨的下午,又冷又湿。病人进来的时候,我反复确认了她的信息:一个15岁的女孩,穿着不合适的衣服,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看起来更像二十多岁。她来医院的原因是她的父母在她的手臂上发现了深深的伤疤。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千万不要闹,成绩优秀,不要提额外要求,说话做事不漏。但是,我长期睡眠不好,和身边的人接触不多。我心情不好,经常想自杀。她说她跟父母说了很多次想去看医生,但是父母总是说:“孩子多想想,能有什么错呢?”。初三学生学习压力大,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越来越差。他们总是担心考试考不好.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杀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女孩说她想了各种自杀方式,只是想用刀把自己割下来看看哪个更适合自己。
明天是美好的一天
幸运的是,她的父母发现了她手臂上的疤痕,最后带她去了医院,并得到了规范的诊疗干预,从而避免了悲剧的发生。其实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弱,不够坚强,却不知道孩子患有心理障碍。根据中国青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对外联络部公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我国约有3000万17岁以下青少年患有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其中30%的青少年都有过抑郁症状,说明抑郁在青少年中是普遍存在的。
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报道在报纸上屡见不鲜,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青少年心理问题是一个重要因素。如何避免悲剧,首先是找到苗头,尽早介入。
一旦孩子出现以下情绪和行为变化,家长一定要注意:
沮丧地莫名其妙地流下眼泪
易怒,易怒,焦躁不安
厌学厌食厌世
孤独,逃避见人
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失眠等。
出现上述情况时,请带孩子去看精神科专家,不要责怪孩子脆弱,甚至打骂孩子让孩子坚强。自杀念头的本质其实是一个“病理”问题,不是靠说教和自我调节就能解决的。
让我们更加关注孩子,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客观理性地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防止悲剧发生。作为父母、老师、朋友、亲人、社会成员,我们可以为身边的青少年提供帮助,向痛苦中的青少年传递共情和关爱,消除社会对精神心理问题的歧视。让每一个角落挣扎的孩子都能沐浴在爱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