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热时,您做对了么?
2021-02-20 11:55:03 来源 : 医爱健康
宝宝发热时,您做对了么?
儿童发热是门急诊常见症状之一,在门急诊经常遇到焦虑的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宝宝热的时候,作为家长,你做的对吗?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具有“发汗解表,清热泻火”的作用,但不能作为退热药使用;小儿扑热息痛具有“缓解小儿感冒引起的不适”的功效。虽然含有对乙酰氨基酚(125mg),但不能作为退热药使用,因为不是按照儿童退热剂量使用;尼美舒利不建议儿童发烧,因为它可能会导致“肝功能损害”。儿童正常腋温在36-37.4之间,超过37.4则视为发热。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等因素变化,但幅度不超过1;早上2点到6点低,下午1点到6点高;年龄越小体温越高,与基础代谢率有关;女性平均比男性高0.3。肌肉活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吃饭都可以提高体温。儿童急性热病多为自限性病毒感染,发热是机体的正常防御反应。但长期发热或过度发热会影响身体的各种调节功能,影响儿童健康。在评价退热效果时,除了退热药的性别外,还应更多地关注发热儿童在退热过程中的舒适度。就疾病而言,干预应该是人,而不是指标。除了关注有益无害的结果,人的经验也很重要。因此,发烧的儿童需要适当的护理和治疗。
家庭护理
(1)测量体温。孩子发烧时要多注意病情,监测体温。一般情况下,儿童体温应至少测量4次,服用退烧药后半小时测量一次,如果儿童四肢发冷发冷,每5-10分钟测量一次。家长要多注意孩子发热的程度和过程。
(2)降低体温。药物干预温度38.2(2016急性发热指南)。如果孩子哭闹,精神反应差,可以不等到38.2就服药。父母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服用药物或物理降温。物理降温措施包括冰敷、温水浴、冰垫、冰枕。现在不提倡先用物理降温。物理降温会对孩子造成不适和心理抗拒。如果药物治疗无效(短时间内不出汗或体温升高),可以考虑物理降温,包括间接物理降温,如风扇、降低室温等。当孩子瑟瑟发抖(体温上升期)时,禁止物理降温。退热方法的选择必须以儿童的舒适度为依据。如果孩子舒适度差,就应该停止使用。建议3个月大的儿童进行物理降温(2008年急性发热指南)。
(3)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父母应该特别注意孩子的休息。如果孩子长期发烧,体温高,会增加孩子对营养物质和氧气的消耗。因此,儿童发烧时应尽可能卧床休息。此外,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室内温度和湿度应保持适中,为儿童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空间。
(4)饮食护理。儿童需要吃一些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液体或半液体食物,尽量避免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发烧时,儿童体内的水分也会迅速流失。应鼓励儿童喝温开水,这有利于出汗,并能通过排尿排出毒素。
(5)口腔护理。儿童发烧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变得干燥。如果食物残渣在这个阶段停留在口腔中的时间过长,就容易发酵,导致细菌繁殖,引起舌炎和牙龈炎
疾病。因此,小儿在进食后,应及时进行口腔清洁。药物治疗方面
对于小儿来说有效的退热剂有2种:一种是布洛芬,一种是对乙酰氨基酚。但过高热是外部因素引起的机体体温升高,而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并未发生上移改变,因此对解热镇痛药治疗无反应,必须使用物理降温方法退热。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交替布洛芬使用,仅较单一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能更好地降低体温值,降低体温值并不是通过增加彼此药物的疗效而发挥作用,也不能有效改善发热儿童舒适度,有潜在的增加不良反应的可能,体现在两种药物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不同,使得交替用药方案复杂化,极易混淆用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导致药物过量或中毒。
针对有热性惊厥史的孩子,当其体温超过37.5℃就要随时观察,体温达到38℃以上时,则根据医嘱立即给予药物进行降温处理。如果孩子浑身发冷、或手脚冰凉、寒颤时,表明孩子体温有可能会继续上升,此时要密切关注体温,不宜采取物理降温,体温达到38℃以上时立即给予退热处理。
关于退热药物,有几点家长必须注意:
1、过期药物绝不能使用。
2、开盖超过一个月的药物不能使用。
3、在有效期内,若出现药物颜色改变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