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妈妈也会发生尿失禁吗?
2021-02-21 11:55:08 来源 : 医爱健康
剖宫产妈妈也会发生尿失禁吗?
生完孩子后,有时打喷嚏、大笑,甚至弯腰拿东西,尿液都会不由自主地流出来,这是很多产后新妈妈遇到的新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笑、打喷嚏、咳嗽或弯腰时,腹腔内的压力会突然增大,膀胱几乎是位于盆腔的中空器官,所以压力很容易很快传递到膀胱,储存在膀胱内的尿液会被挤压。如果盆底的肌肉群适时收缩,起到“刹车”的作用,就可以防止尿液不当流出。但在生产过程中,当婴儿通过产道时,可能会使盆底肌肉劳损,或损伤控制肌肉的神经,导致肛提肌和盆底肌肉松弛甚至萎缩,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因此,一旦打喷嚏或大笑,就可能发生漏尿。这种现象叫产后尿失禁。很多人认为产后尿失禁只有阴道分娩后才会发生。事实上,虽然产后尿失禁多是由于阴道分娩时婴儿通过产道时支配肌肉的盆底肌肉和神经受损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剖宫产患者就不会有尿失禁,因为盆底筋膜和肌肉像弹簧床一样支撑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女性的腹压和盆腔器官的重力指向孕期盆底肌肉。再加上孕期子宫重量不断增加,盆底肌肉不断压缩,逐渐放松,所以即使剖宫产,也可能出现产后尿失禁。
无论是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怀孕期间盆底肌肉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果因阴道试产失败而行剖宫产,阴道试产时盆底肌肉和周围神经可能受到较大的压迫损伤,导致盆底功能障碍。阴道分娩与剖宫产的区别在于产后短时间内下尿道症状更明显,产后一年内比剖宫产更易出现尿道下移、尿频、尿失禁等症状。但一年后,这种差异就会消失。但如果对遭受盆底损伤的剖宫产妇女不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或治疗,还会出现盆底肌肉松弛、产后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约60%的母亲产后可自然恢复盆底肌肉和神经功能,但约30%-40%的母亲产后仍有尿失禁、阴道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围绝经期后尿失禁的比例开始增加。中国女性人群中尿失禁的发病率约为30.9%。这种现象虽然轻微且短暂,但发生时难免尴尬。有些患者因为担心不小心尿裤子而不敢参加社交活动,导致焦虑抑郁,严重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所以,“尿失禁”被称为非致命的“社会癌症”。鉴于此,产后盆底康复非常重要。
产后盆底康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盆底肌肉的能力,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一种加强盆底肌肉力量的Kegor训练法,即“肛门收缩练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电刺激、生物反馈等新的治疗方法。如果已经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严重阴道松弛等症状,单纯做“肛门收缩运动”很难达到康复的目的,一般需要配合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生物反馈和电刺激分别模拟主动和被动肌肉收缩。做生物反馈时,患者用声光学习,按照一定的节奏锻炼盆底肌肉;电刺激是一种外源性刺激,作用于特定的肌肉进行被动锻炼。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盆底肌评估、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和电刺激治疗已在女性产后42天普及,大大减少了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同时促进受损盆底神经和肌肉的功能恢复,使阴道更好的恢复到收缩状态,从而提高产后性生活质量。
产后盆底康复训练虽然是一种治疗方法,但如果不把握好康复时机,会留下遗憾。告诉准妈妈和新妈妈,产后3个月内是一个很好的恢复期,早期治疗可以很大程度上恢复盆底肌肉和神经的功能。如果新妈妈因为照顾孩子耽误了好期,应该在产后六个月内做康复锻炼或治疗。毕竟“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尿失禁”不是社会不治之症。新妈妈只要做好产后检查和盆底肌评估,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进行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就能有效减少尿失禁的发生,重塑从前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