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健康
当前位置 : 首页>疾病库>皮肤病>文章正文
首页 症状 病因 文章

中医拔火罐简介

2021-04-10 11:24:03

中医拔罐疗法是我国的医学遗产之一。拔罐又叫拔罐疗法,拔罐疗法,古代叫角疗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为工具,利用热量排出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其紧贴皮肤,造成淤血的疗法。

拔火罐的简介:

拔罐和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拔罐是物理疗法中的疗法之一。

拔罐通过物理刺激和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充血的负压,刺激血液循环,刺激精气,调理气血,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

当然,拔罐不同于针灸,对穴位的定位要求非常准确,主要是因为点、线、面的结合。通过中医对寒热虚实的辨证,我们选择了一些经络通过的部位或者经络聚集的部位。

“拔罐”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拔罐”、“吸管”,《本草纲目拾遗》称之为“拔罐气”,《外科正宗》称之为“拔罐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最开始不是罐子,是带小孔的角筒,用来盖住患处排脓排血。因此,一些古籍被命名为“教发”。早期关于拔罐治病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年至361年金代葛洪所写的《肘后方》。

后来牛角逐渐被竹罐、陶罐、玻璃罐取代,治疗范围从早期手术痈扩大到风湿痛、腰肌劳损、头痛、哮喘、腹痛、外伤性充血、常见风湿、感冒、一切酸痛。

拔罐是充血疗法的一种,利用热量排出拔罐中的空气,形成负压,使拔罐紧贴治疗部位,引起充血,从而产生治疗效果。中国人称之为瘀血疗法。因为这种方法简单有效,被人民世代传承,甚至有外国人对其感兴趣。

中医拔火罐注意事项

(1)拔罐时,选择合适的体位和肌肉饱满度。如遇姿势不当、动作不当、骨骼骨瘦如柴等情况,毛发较多的部位不适用。

拔罐时,可根据要拔罐部位的面积选择合适的大小。一定要快速操作,这样才能把槽拉紧,吸附力强。

使用拔罐时应注意不要烧伤或烫伤皮肤。如果皮肤因烫伤起泡或能停留太久,小的就不要治疗,只敷消毒纱布,以防划伤。水泡大的时候,用消毒针放出水,涂上龙胆紫药水,或者用消毒纱布包裹,防止感染。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血管大,不宜拔罐。高热、惊厥者,以及孕妇腹部、腰骶部等部位不宜杯状。

拔火罐水泡怎么办

拔罐中水疱的本质是皮肤“充满水”,体内的痰液、饮料、水、湿气等病理产物在负压作用下通过皮下组织,进入并停留在皮肤内,从而形成水疱。

治疗方法:水泡不用治疗,自然好了再预防感染就够了;

大水泡一定要用消毒针扎破,敷消炎药预防感染,注意卫生,一会就好了;

如果水泡太大,建议去医院治疗。

拔火罐颜色显示的病象

1.坛子封紫暗:一般表示因月经不调,血供不足,血瘀。

2.能印紫带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瘀。

3.缸痕散在紫点,深浅刚好一个,表示气滞血瘀。

4.缸印鲜红明亮: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5.罐子是红色和黑色的:它意味着高血脂和热病

6、罐印灰白,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

7、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表示风邪或湿症。

8、罐体内壁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

9、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

拔罐时应注意:

1.保暖。拔罐时均要在脱衣服后,才能治疗,所以治疗时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保持室内的温度。

2.避免烫伤。不要将燃烧的酒精落在病人的身上,过热的罐子勤更换。

3.不宜拔的部位: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乳头、骨突出处均不宜拔罐。

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旧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

5.在给患者拔罐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如有晕罐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拔罐的注意事项

6、拔罐时,室内需保持20℃以上的温度。好在避风向阳处。

7、患者以俯卧位为主,充分露施术部位。

8、拔罐时的吸附力过大时,可按挤一侧罐口过缘的皮肤,稍放一点空气进入罐中。初闪拔罐者或年老体弱者,宜用中、小号罐具。

9、拔罐顺序应从上到下,罐的型号则应上小下大。

10、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病情重、病程长、病灶深及疼痛较剧者,拔罐时间可稍长,吸附力稍大。

11、针刺或刺血拔罐时,若用火力排气,须持消毒部位洒精完全挥发后方可拔罐。否则易灼伤皮肤。

12、留针拔罐时,要防止肌肉牵交牵拉而造成弯针或折针,发现后要及时起罐,拔出针具。

13、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因难等情况,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垫高壮举部,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重者针刺入中、合谷。必要时,可用尼可刹米每次0.5g,肌注射或静注;或用咖啡因2ml肌注。

14、拔罐时间过长或吸力过大而出现水泡时,可涂龙胆紫,覆盖纱布固不定期。如果水泡较大,可用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然后用利凡诺纱布外敷固定。

患者在过饥、过饱、过劳、过渴、高热、高度水肿、高度神经质、皮肤高度过敏、皮肤破损、皮肤弹性极差、严重皮肤病、肿瘤、血友病、活动性肺结核、月经期、孕期,均应禁用或慎用拔罐。

拔火罐不能太频繁,一般一周一次佳,拔火罐好24小时内不要洗澡,避免水中毒。

拔罐后出现水泡的原因

拔罐后有时局部皮肤除了出现出血点、瘀血等现象之外,有些患者会出现水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患者体内风寒湿湿毒较盛,以湿气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2.留罐时间有点长。这一点因人而异,也是和体质有关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的现象。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所以一般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等对患者情况了解了,就可以适当放宽时间。未收录医院中医综合科代金刚

3.罐子温度较高,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异,同一个人拔罐,有的部位没问题,有的部位起泡。总的规律是背部、两胁、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过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注意如下拔火罐事项可有效防止起水泡:

一、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二、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

三、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赞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四、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五、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六、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七、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花脱下。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八、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皮肤病文章更多>

皮肤病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