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健康
当前位置 : 首页>疾病库>颚口线虫病>病因
首页 症状 病因
颚口线虫病 (棘颚口线虫病)

颚口线虫病病因 主要病因: 棘颚口线虫的第三期幼虫

  一、发病原因

  颚口线虫隶属于线形动物门(Nematoda),旋尾目(Spirurida),颚口科(Gnathostomatiidae),颚口属 (Gnathostoma)。目前认为颚口属有12个虫种 J,其中棘颚口线虫(G.spinigerum)、刚刺颚口线虫(G.d0_ loresi)、杜氏颚口线虫(G.hispidum)、日本颚口线虫 (G.nipponicum)、巴西颚口线虫(G.binucleatum)和马来颚口线虫(G.miyazakii)有人体感染病例眨。在我国,在颚口属中除发现有棘颚口线虫外,还发现有刚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hispidum)和杜氏颚口线虫(Gnathostoma doloresi)。它们亦可引起类似的蠕虫蚴病。

  棘颚口线虫的成虫呈鲜红色,稍透亮,有光泽,雄虫长度为11~25mm,雌虫较长,为25~54mm,呈圆线状。头部呈半球形,表面有4~8圈小钩,颈部狭窄,体前半部和近尾端有许多小皮棘。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猫、狗的胃黏膜内,形成肿块,从粪便中排出虫卵。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40μm*70μm,较小的一端有帽状透明塞。第三期幼虫长约2~16mm,体表具有横纹和小棘,体前部棘数明显而密,体后部棘渐小而疏。头端具头球,头球上有4环小钩,每环钩数约超过40。食道棒状,分肌质部和腺质部,肠管粗大。

  虫卵随宿主粪便进入水中,在水中孵出第一期幼虫,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后,经7~10天发育为第二期幼虫。当剑水蚤又被第二中间宿主鱼、蛙、蛇、龟、鳝、泥鳅等吞食后,经1个月左右即可发育为第三期幼虫。当转续宿主,如鸡、鸭、猪、虎、豹、狼等吞食受感染的第二中间宿主时,第三期幼虫可在其胃内脱囊,并穿过被感染动物的胃肠壁,移行至肝脏、肌肉和结缔组织内,但不能发育为成虫。若为适宜的终宿主,如猫、狗,则第三期幼虫可在其胃黏膜下形成肿块,并经6~8个月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产卵,虫卵从胃腔、肠腔向下移行,随粪便排出体外。从感染至虫卵在终宿主的粪便中出现,一般需经8~12个月。人类常因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类而获得感染。然而,人类不是棘颚口线虫的适宜终宿主,故感染的棘颚口线虫只能停留于第三期幼虫或性未成熟的成虫早期阶段,在人体内游走不定。其寿命可达数年,长者可达10年以上。

  二、发病机制

  由于幼虫在机体皮肤组织移行,引起机械性损伤。重提的分泌物,如毒素(类乙酰胆碱、含透明质酸酶的扩散因子、蛋白水解酶等),排泄物等能引起机体出现中毒与过敏反应,导致感染部位发生炎症反应。

  三、病理变化

  寄生虫性肉芽肿是主要的病理变化,由嗜酸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与巨噬细胞组成。寄生于皮肤的虫体常引起皮肤硬结、线状疹或匍行疹,有时也可形成脓肿,或以脓肿为中心的硬结节,肿块大小如蚕豆或鸡蛋。内脏的病变部位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沉聚。眼部感染时可发生眼底出血、玻璃体混浊等。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