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7 16:56:02
总之,对于老年人来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排便通畅,对于预防蹲便的隐患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家庭成员应密切注意饮食、拉、尿和睡眠。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或避免蹲在马桶里带来的生命危险和痛苦。
便秘的老朋友要加强运动,多喝水,多吃粗粮。少吃或不吃能诱发便秘的食物,如油炸食品、栗子等。如果采用各种方法,效果还是不理想,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一些泻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药物会诱发或加重便秘。就医时要主动说明病情,多咨询医生。
虽然老年人蹲厕存在很多隐患,但这些隐患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一些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加强预防往往可以避免或减少便秘。
子宫脱垂的老年妇女要注意蹲着促进子宫脱垂。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分泌不足,骨盆肌肉萎缩,弹性下降,支撑子宫的韧带弹性下降,导致整个盆底组织松弛无力,容易向下脱垂子宫。对于内脏张力明显偏低、身体虚弱的患者,蹲的时间过长会促进子宫脱垂的发生。这时可以感觉到小腹的肿胀和疼痛;症状严重时,会有异物从阴道冒出,尤其是慢性便秘者。预防的方法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蹲太久。如果有宫颈脱垂,排便后慢慢收回,及时找医生治疗。
肛门直肠脱垂,又称直肠脱垂,是指蹲在厕所时,整个直肠或肛门外的直肠粘膜暂时性脱垂。这种病通常只见于身体瘦弱、内脏紧张度低的人,多与长期便秘、腹压持续升高有关。本病早期,排便时直肠黏膜颜色红润,但排便后可自动回缩。随着病情的发展,腹压稍有增加,就会出现直肠脱垂,不会自行复位。这个时候用温水洗,用软毛巾轻轻提起,帮助它返回。患者不应以蹲姿排便或避免蹲太久,也不应强行排便。每天缩小肛门数百次,可以加强肛门周围的肌肉。
蹲在有肛裂的厕所时,如果大便干燥、粘稠、坚硬,粪便直径超过肛管扩张极限,肛管皮肤容易撕裂,导致肛裂。肛裂反复感染后可形成慢性溃疡。老朋友患肛裂后,肛门括约肌会痉挛收缩。预防方法是排便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撕裂肛管。大便量大难以排出时,可以稍微用力向上按压肛门后部,或者使用一些润滑剂,如甘油塞或软皂。肛裂患者排便时,可用手垫和卫生纸托住肛裂。疼痛严重时,可局部热敷缓解肛门痉挛。严重的肛裂长期不愈合,应该手术治疗。
痔疮的长期便秘、腹泻、长时间下蹲会引起腹内压增高,导致直肠下部或肛管皮下静脉血液回流不畅,痔疮是由弯曲形成的。有些老年人习惯在厕所看书、看报、看杂志,不经意间延长了蹲的时间,诱发或加重了痔疮。
膝关节骨关节炎常见于老年骨关节病患者。由于膝关节软骨面被破坏,关节边缘形成骨赘,老年人往往难以下蹲。所以老年人要选择厕所,如果条件不方便,可以自己做,也可以买个凳子。
如果体位性低血压蹲厕所时间过长,排便后迅速站立,容易诱发因改变姿势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导致头晕、眩晕、跌倒,此时应慢慢站立。
一些老年人已经习惯了
增加心脑血管意外发病的几率。心脑血管意外因为排便时需要屏气和收缩腹肌。屏气时肺、胸、腹内压力明显升高,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严重时会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引起心、脑供血不足;屏气结束时肺、腹腔压力突然降低,又会使回心血量突然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导致血压突然增高。因此过分用力排便可能会使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的老年人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心肌梗塞、眼底出血、脑中风、蛛网膜下腔出血、夹层动脉瘤破裂,乃至猝死。为了防患于未然,老年人一定要警觉排便是否顺畅,必要时要使用一些润肠通便药。脑中风及心肌梗塞恢复期的病人,不宜单独蹲厕,须有家属监护。
排便,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件平常、轻松的事,但对于部分老年人,特别是排便费力、困难的便秘者,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他们排便时间可长达30分钟以上,不仅加重本人的心理负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潜伏着或多或少的隐患。日常生活中,蹲厕时发生险情的事时有耳闻。那么蹲厕时到底潜伏着哪些隐患?该如何防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