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丰,女,主任医师,教授,擅长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的治疗,抑郁症的神经生化、精神内分泌、抗抑郁治疗的机理和精神药理研究。现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化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精神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系列科普杂志《健康世界》编委,北京神经科学协会理事。 主要经历:1970年医学本科毕业,1976年进入精神病学领域,1976年3月-1981年4月在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精神科任住院医师,1981年4月至今在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工作,曾经担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生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党委书记等职务,1983年任主治医师、生化研究室副主任;1986年1月-1987年9月在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作访问学者;1986年为副研究员;1992年为研究员;1992年任硕士生导师;1993年任卫生部精神卫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9年任博士生导师;2004年评为教授;1980年在北医生理教研室进修,在韩济生、汤健老师指导下学习并从事神经生化方面的研究;1981年后在本所生化研究室进行生物精神病学领域精神疾病的神经生化、免疫、内分泌以及精神药理方面的研究并同时开始了该研究室的日常管理和课题管理工作。 先后在本研究室成功地生成氟哌叮醇抗体血清,并建立了氟哌叮醇血浓度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在国内首先进行了精神分裂症病人氟哌叮醇血药浓度监测,协助临床药理室完成了氟哌叮醇临床药理系列研究,此研究于1993年获北医大科技进步奖。1983年以来在本研究室陆续建立了血浆皮质醇和促甲状腺素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并建立了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和TRH兴奋试验,在临床开展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神经内分泌研究。1986年1月赴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精神药理实验室作访问学者,进行了精神药物以及电休克、胰岛素昏迷对中枢神经递质受体作用的研究。在本所工作需要的情况下提前4个月回国,年内即指导研究生范肖冬建立了人类淋巴细胞?受体测定方法和血小板3H-帕罗西汀结合位点测定方法。对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和电针治疗病人作了以上两项指标的测定。相继建立了利血平大鼠抑郁模型,大鼠电针治疗模型,研究大鼠不同抗抑郁处理对中枢神经递质受体的作用。利血平抑郁症动物模型鼠脑在不同季节脑神经递质、环核苷酸、钙离子、钙调素、P物质的水平,探讨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发病机理。以上研究结合既往抑郁症神经内分泌研究,分别于1991年获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3等奖,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3等奖。 1994年以来在精神分裂症方面,精神分裂症病人单胺氧化酶活性,氧自由基代谢酶SOD,NO,外周泌乳素和皮质醇水平及对帕罗西汀(选择性5-TH摄取抑制剂)激发试验的反应曲线,以探讨通过下丘脑-垂体调节内分泌功能的中枢5-TH和DA的功能;免疫功能测定,探讨精神分裂症病人中枢神经递质活动、代谢、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特点及其与精神 病理状态的关系和药物治疗的影响。此外在国内首次对精神分裂症散发病历和核心家系作了CCK-A1受体基因的研究,相关论文已经在国外杂志发表。1997年获吴阶平医学奖-杨森药学奖精神科一等奖。1999年发表的精神分裂症免疫、内分泌研究论文获中华精神科杂志优秀论文一等奖。 在医疗方面15年来在门诊侧重情感障碍的治疗,并兼对伴随内分泌障碍患者的治疗。 在教学方面担任精神卫生系生物精神病学的有关课程,担任进修医师精神生化方面的课程,全国精神科师资班精神生化课程。 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20篇在国外杂志发表,并得到Sci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