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拥军

王拥军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内科

[展开]擅长:擅长脑缺血,脑血管病。对脑血栓内分泌疾病人工关节置换术,皮肤整形脑出血整形,脑出血乳腺癌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小儿腹泻,抑郁症烧伤青光眼,发烧肺炎脑供血不足有很好的疗效。[收起]
执业点
医生简介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主任,中国卒中中心培训中心主任。擅长神经病学及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标准卒中单元,发起建立中国卒中中心建设项目。王拥军多年来一直着力传播脑卒中预防的健康知识,平均每年接受各类报刊采访和参加各类健康讲座上百次。2011年被被北京市卫生局选定为北京市首批健康科普专家。

1989 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 2000 年在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国。 2003 年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全国青联委员。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主任,北京医学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医院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理事,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卒中中心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培训中心主任。发表论文 300 多篇,编写著作 10 余部,承担国家级课题及省部级课题 7 项,获各级成果奖 10 余项。

1986 年在国内首次发现并报道了线粒体肌病,最早研究脑血管病内皮损害的生化标志。同时参加我国第一株刺激型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 XW1 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血小板活化的途径。

1990 年负责筹建宣武医院神经免疫实验室,建立中枢神经系统 IgG 合成推算及数据管理系统( ICDS )软件的开发,这一软件被国内许多单位使用。主持了国际多发性硬化联盟有关多发性硬化评价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建立并标准化结核性脑膜炎免疫学诊断的试剂盒,这一试剂盒在全国推广。建立末梢血检测囊虫抗体的实验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完成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囊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协助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进行囊虫病免疫诊断标准化的研究工作,为囊虫病全球诊断标准化提供了有用的参数。 1990 年,从脑白质病变中发现了“弥散性硬化”的异类性,建立了过氧化体病生化诊断的标准化方法,以此为基础,发现了国内例数最大的一组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在国内首次把 Lorenzo 油用于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治疗,为国内全面开展神经系统细胞器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自 1994 年开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完成了颈动脉粥样硬化客观定量评价,包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 DSA 和 MRA 的对比研究。完成低密度脂蛋白化学修饰的测定方法,包括氧化修饰、糖化修饰、糖氧化修饰和免疫修饰,并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进行了观察,整理了结果。建立了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清道夫受体和 CD36 基因表达的测定方法。开展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国内率先与神经外科和血管外科合作开展了两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学研究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开发治疗脑血管狭窄药物获得美国 NIH 和 AHA 资助。

1998 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神经病学实验室诊断技术》,为全国神经内科的实验室诊断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1998 年发起并组织了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神经病学学术活动,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脑血管病临床指南。成功举办了三届“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TISC ”,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会议。

2001 年建立了国内第一家标准化卒中单元( stroke unit )。 2002-2005 年完成了“北京市组织化卒中防治系统( BOSS )”的研究,正在全国展开卫生部中国卒中中心培训项目的研究及实施( 2005 年底已培训了 1 万余名神经科医生,覆盖半数以上),针对近年来北京地区脑血管病医疗资源及服务质量现况、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等相关研究,为缩短国内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脑血管病诊治做出了贡献。

2001 年建立了国内第一家标准化卒中单元( stroke unit )。 2002-2005 年完成了“北京市组织化卒中防治系统( BOSS )”的研究,正在全国展开卫生部中国卒中中心培训项目的研究及实施( 2005 年底已培训了 1 万余名神经科医生,覆盖半数以上),针对近年来开展和正在进行全国脑血管病医疗资源及服务质量现况、急救医疗体系、二级预防病因分层医疗质量改进体系的建设等相关研究,旨在缩短国内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脑血管病医疗服务现状。

目前,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主要包括: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因诊断、临床分型及规范治疗”。该项目的研究目标在于:建立中国缺血性卒中质量改进登记;分析病因亚型、临床分型、危险因素与预后关系;开展影像指导溶栓治疗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早期出血转化的预警指标;更新针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缺血性卒中的诊疗规范。此外,目前还承担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干预及登记网络研究,通过该研究,可以了解北京地区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现状,针对可干预的问题提出标准化的干预策略。通过网络登记的形式,将北京地区卒中患者进行登记的基础上进行持续的二级预防质量改进。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与国家相关部门合作,进行卒中相关医疗服务标准的研究。通过定性研究中的改良特尔菲法与专家咨询法建立卒中医疗服务标准;并在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定量研究对卒中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最终形成持续性的卒中医疗服务质量改进体系。


 

展开全部
收起
同科室其他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