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7 09:32:26
湿阻是指外感疾病,表现为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胃脘胀满,四肢沉重,食欲不振。在古代也被称为“湿证”、“湿病”、“湿伤”。
阻湿病在长江以南、沿海等潮湿地区较为常见,尤其是夏季雨季。因为它的健康和食物不好,影响病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医在治疗湿阻疾病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病因和发病机制
01
长期感觉湿邪,比如多雨潮湿的空气,或者长期生活在低湿度的地方,或者涉水,或者在潮湿的地方工作,或者在雨雾中淋湿。湿邪易袭人,易得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每年夏季雨季,降雨集中在、,空气潮湿,持续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如果不小心,会感到潮湿和生病。
02
脾虚生湿,如吃冷酒肥甘,或饥饱不均,损伤脾胃,造成运化脾胃失职。体液不能被运输和转化,它停止聚集并产生湿气。
所以病因可分为外湿和内湿。就外感而言,湿邪通过、皮肤侵入人体。“它伤害了人们,无论是从顶部,还是从底部,或者遍体皆受,此论外感之湿邪,著于肌躯者也”(《临证指南医案·湿》)。至于内生湿邪,是因脾胃功能失职,运化失常而生。外湿与内湿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多犯脾胃,致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
病位
湿阻的病位在脾,因脾为湿土,不论外湿、内湿伤人,必同气相求,故湿必归脾而害脾。湿阻的基本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运化障碍。
脾为湿土,其性喜燥恶湿,湿为阴邪,其性粘腻重浊,湿邪阻滞中焦脾胃,则脾为湿困,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运化失职。水谷既不能运化,则脘痞纳呆,腹胀,大便不爽等;水津亦不能转输,脾主肌肉,湿困肌肤则头身困重。湿性粘腻,故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湿邪寒化和热化
不论外湿、内湿,在疾病的过程中,有湿邪从寒而化,亦有从热而化的病理变化趋向。
形成湿邪寒化和热化的不同病理变化的主要条件:
(1)感邪性质或环境。如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或天暑地蒸,或嗜食酒酪所致,湿邪多从热化;或居于阴冷卑湿之地,或嗜食生冷所致,湿邪多从寒化。
(2)体质差异。凡面白阳虚之人,一旦感受湿邪,湿易从寒化,成为寒湿之证;面赤阴虚之人,一旦感受湿邪,易从热化,成为湿热证。
(3)脾胃状态。素体脾胃虚弱者,感湿易从寒而化;平素胃中积热火盛者,感受湿邪易于热化。
(4)治疗用药。若过用寒凉之品,湿邪易于寒化;妄用燥热之剂,湿邪易于热化。湿从寒化,多易损伤脾阳;湿从热化,多易损伤胃阴,这又是湿邪寒化或热化后的病理发展趋势。但湿为阴邪,性粘滞重浊,湿胜则阳微,湿从寒化,乃是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故湿阻在临床表现上,寒化者多于热化。